家里有了寶寶,在高興的同時,難免有些手忙腳亂,加上新生兒會出現一些生理現象,更是讓初為父母的寶媽寶爸們犯愁、擔心、焦慮。下面我們介紹10種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:
1、胎脂
新生兒出生時體表覆蓋一層白色乳酪狀胎脂,具有保護皮膚、保暖的作用,部分胎脂可被皮膚吸收,但在出生6小時內要對多余的胎脂,如:頸下、腋下、腹股溝等皺褶處積聚較多的胎脂用石蠟油擦去。
2、粟粒疹
新生兒的鼻尖、鼻翼和顏面部有很多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皮疹,為皮脂腺堆積所致,不需治療,我們只要保持面部清潔,每日清水洗臉即可。
3、新生兒紅斑
新生兒紅斑原因不明,常在頭面部、軀干及四肢出現大小不等、邊緣不清的多形紅斑。如嬰兒一般情況好,無不適,一般十天內可自愈,不需要特殊處理。
4、生理性體重下降
新生兒出生后2-4日體重下降,下降范圍一般不超過10%,且不超過7天,7-10天恢復到出生時水平。由于新生兒出生后排出胎便,胎脂的吸收及皮膚水分丟失較多,睡眠時間長,吃奶少,所以會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。媽媽要保證新生兒喂養充足,做到按需哺乳。
5、溢奶和吐奶
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,胃賁門括約肌相對松弛,飽餐后容易發生溢乳,我們應避免空氣吸入,喂奶后豎抱起輕拍背部數分鐘使氣嗝排出,必要時可抬高上半身。吐奶與溢奶不同,可以是一般性嘔吐或噴射性嘔吐,甚至從鼻孔中噴出,量較多,嘔吐時間也不一定都發生在吃飽之后,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病理性的,需要新生兒科醫生診治。
6、生理性黃疸
新生兒出生后最初幾天,體內過多紅細胞被破壞,產生大量代謝產物膽紅素。而新生兒肝功能尚不成熟,未能及時將膽紅素代謝出體外,引起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過高,導致皮膚粘膜黃染的現象。一般生后2-3天出現,4-5天達高峰,10-14日消退,早產兒3-4周消退。媽媽應勤哺乳,做到按需哺乳,每天監測新生兒黃疸情況,若診斷病理性黃疸,則應轉兒科進一步檢查和治療。
7、乳腺腫大
寶寶出生后由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,可出現乳腺腫大,一般持續2-3周自然消退。聽老人說,寶寶生下來要“擠乳頭”,避免長大后乳頭凹陷,特別是女寶寶,一直以來承受著痛苦,殊不知,這樣既不能預防乳房凹陷,還可能導致感染,增加不必要的傷害。
8、假月經
一部分女寶出生后一周末陰道有血樣分泌物,是由于離開母體后體內雌激素中斷所致,不需處理,一般1-2日后可自然消失。
9、口腔內改變:板牙,上皮珠
在新生兒的上腭中線或齒齦部位有散在的黃白色、米粒大小的隆起顆粒,是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所致,不可以挑破以免感染。不需治療,出生后幾周或數月可消失。
10、生理性脫水熱
室溫過高,衣服或包被過多時,通過皮膚蒸發和出汗散熱,導致水分不足,血液濃縮而發熱,稱脫水熱。調節室溫22-24℃,相對濕度55-65%,并及時增減衣被。
寶寶需要我們精心的呵護,初為父母,了解正常新生兒的特點和常見的特殊生理現象非常必要,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異常,避免延誤治療護理,給寶寶帶來痛苦和傷害,讓寶寶能夠健康成長。(西安市第五醫院婦產科 榮方韋)
編輯:雯雯